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快讯> 科技创新
颍泉区科技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2-26 09:02:24 【字体:


2023年,颍泉区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新型省份建设和市委、市政府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安排部署,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统筹谋划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4111”五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体系,不断为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贡献颍泉力量。现将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举措

(一)聚焦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创新“4111”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抓院所、平台、成果、人才引进,依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保持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增长。

(二)聚焦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推进平台能级提档升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平台赋能提级为总抓手,完善创新平台运行管理和激励机制,着力打造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

(三)聚焦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围绕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省级高新区建设,推进作物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智慧农业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以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为主要方向,创新服务模式,集聚创新资源,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四)聚焦开放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开放协同共建和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各类要素精准对接,积极对接长三角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引进培养,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吸引集聚一批科技人才团队在颍泉创办领办企业。

二、工作成效

2023年,颍泉区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统筹谋划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深入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制定《颍泉区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2023年重点任务分工清单》。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达29.95%,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持续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组织14家企业通过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入库评价。三是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档升级。智磁新材料、徽一通讯2家成功申报备案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有各类创新平台84家(包含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星创天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9家。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年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18.8亿元,同比增长135.58%,占全市吸纳额的8.6%。每万人发明专业拥有量达11.37件。智磁新材料的“面向第三代半导体元器件应用的高性能纳米晶软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通过省厅立项,获财政扶持资金200万元。五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发展。2023年,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88人,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1:1全覆盖,备案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家,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团1个、区级科技特派团5个。

三、典型案例

为深入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颍泉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颍泉区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2023年重点任务分工清单》。围绕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驱动发展季度“赛马”指标,及时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明确牵头责任单位、责任具体到人,对工作现状逐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做出安排。获阜阳市产业项目建设暨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表彰。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2023年颍泉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的既定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企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意识不足我区工业企业基础薄弱,规上工业仅103家,且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研发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仅虽突破1%,但仍低于全市(1.25%)平均水平。二是区域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创新能力低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较少,在各类项目申报竞争上呈现较弱态势,获上级财政扶持较少。三是高能级创新平台缺乏,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我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仅20家,缺乏高能级创新平台,平台作用发挥局限,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动力不足。四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创新创业环境有待优化。2022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仅660万元,同比下降91.03%,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21%。2023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849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27%。

五、2024年工作思路及打算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以助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主线,以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为抓手,以常态化服务企业为手段,切实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颍泉力量。

(二)工作目标

围绕阜阳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既定目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力争2024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达1.1%,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达1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

(三)具体工作打算

1.加强源头创新,深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持续实施科技部门常态化服务企业行动,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规上工业业企业“两清零”计划,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质量,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紧抓“长三角一体化”“高铁全覆盖”的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支持企业与大院大所在我区共同设立或合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质量研发平台,要加快推进氮化物半导体研究院、领航国创等离子研究院、新世纪小麦抗赤霉病研究院的落地建设工作。

2.加强产业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鼓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聚焦制约我区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领域,积极组织申报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探索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施新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重点工作分工清单》,持续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鼓励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建设,支持实施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做好年度技术合同登记工作。

3.加强区域创新,构建高效协同区域创新体系。

持续深化“4111”招引工作。坚持从我区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持续抓院所、平台、成果、人才引进,依托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汇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生态,补齐创新发展短板,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内容和模式,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多角度、深层次的对接合作,促进科技、产业等要素紧密融合。

4.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围绕“3+1”产业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以产业创新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同知名高校院所、中央直属企业、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及其科研团队对接合作,汇聚科技攻坚力量。积极配合做好科交会、贸洽会、成果展等各类活动的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5.加强制度创新,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创新科技管理组织模式,扩大科技项目管理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抓好各项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积极争取各级科技创新奖补资金,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